洞中仅一日,世上已千年。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天然洞穴常被描述为世外桃源般的洞天福地。《隋书•经籍志》中的《洞仙传》,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经注》,都曾记录下诸多神秘洞穴的特殊地貌和古老传说。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天然山洞与神秘的修行历练,有割舍不开的关系。这种因时间历练而积淀出的味道,是成熟而厚重的,白酒的洞藏亦是如此。
洞里乾坤大
洞,天然溶洞,常位于人间钟灵毓秀的地方。
在道家文化里,“洞天”隐喻“通天”——山中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具有生命转化的功能,因此是闭关修炼的绝佳之地。
有史以来,人们就常常选择山坳或洞穴作为隐居、宗教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希望借助山水之灵,人与自然共生,达到身心修炼的目的。
正因如此,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洞的好处,对于洞的利用也早就开始了实践。从洞穴最初作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到贮藏蔬菜、水果、粮食,再到旅游、医疗、酒店等,洞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
这主要与洞穴自然形成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为洞穴中微气候环境,湿度,恒温恒定,人在山洞中可以屏除杂念、潜心修行,食物在山洞可以减缓酶活,延长储存。
除此之外,“洞”在人们对美酒的认知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司马迁的《史记》曾有记载:“汉时藏酒蔚然成风,赴任藏酒至万余石,而古来藏酒执法,又尊洞藏为上”。
对于酒的洞藏,已是传承已久的古老传统,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并在今天的世界美酒特色产区——渑池这一方酿酒宝地得以呈现。
新酒“藏”洞中
自古饮酒讲究“陈”之字,以陈作酒之姓,“酒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惟有经过时光沉淀,才能有陈香风骨,方显醇厚本性。
所以古人饮酒,也多以“酒熟”为佳,既有熟成之意,也有老熟之境。
如白居易曾说:“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苏轼亦有“东邻酒初熟,西舍豚亦肥”之句。
显然,老熟后的酒,香气更加幽雅、细腻,口感更加醇厚、丰满,酒质也更佳。酒的质量和风味,与贮存老熟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是因为,新酿出来的酒,对于外界的气温和湿度有着最敏锐的触感,只有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自然挥发,去除酒中杂质,降低白酒的辛辣和刺激感,才能使酒体平和、细腻。
而洞藏,因洞内空气流动极为缓慢,恒温恒湿,为白酒酒体的脂化、老熟、生香提供了更为稳定的环境,被认为是新酒陈熟的绝佳之地。
在业内有这样一句话:“洞藏一年相当于在外面储藏三年”,由此可见,洞藏这一工艺的优越性,其作用和价值早已经得到行业的公认。
目前,诸多有条件的酒企也将生产出的基酒放在山洞中贮藏,以期获得更好的陈化效果。
在仰韶仙门山,仰韶酒业将美酒自然洞藏,也蕴藏着自身对好酒品质塑造的极致表达。
陶香洞天
古人认为,“山水上佳之所,必有洞天福地”。
“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无洞天不足以引人入胜,无洞天不足以感悟奥妙”。
仰韶酒业引人入胜的“洞天”在哪里呢?
走进仰韶酒庄•仰韶仙门山,除了感受到气势磅薄的奇山,诗情画意的花海,曲径通幽的石林,最令人称道的是,在整个山体下面,还有一个能勾起人们探秘欲望,山水相连、神秘莫测的山洞。
这个山洞便是仰韶酒业重磅打造的原生态白酒洞藏基地——陶香洞天,山体洞穴贯通后总长十余里,洞内高8.5米,宽9米,原酒存储量预计可达数万吨,是中原地区的白酒洞藏基地。
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造就了仙门山优越的生态条件,使得洞内常年保持恒温、恒氧、恒湿、恒风,这正是白酒的最佳储藏条件。
这样的环境下,藏”在这里的仰韶彩陶坊酒,通过缓慢、均匀的物理化学变化,不断的分子缔合,默默的陈化生香,得以再度升华,芳香万里。
经过岁月更迭,四季轮回,在山体的滋养和岁月的洗礼下,仰韶彩陶坊酒变得醇厚绵长、幽雅细腻,走向老熟。
白酒是有生命的,于好酒而言,洞中日月是它必经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