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中国南方一个有9000年历史的平台堆中有饮用酒的早期证据》(“Early evidence for beer drinking in a 9000- year-old platform mound in southern China” )。
这一项研究通过考古证据揭示,发现了9000年前中国南方就有人饮酒的证据。
研究人员通过对浙江义乌桥头遗址一处墓葬中发现的古代陶器进行分析,发现有霉菌和酵母菌的残留物,与啤酒发酵的残留物一致。
对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解释道,“通过对桥头遗址的陶器进行残留物分析,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陶器是用来装酒的,从最普遍的意义上来说,里面的酒是一种由大米、一种名为薏米的谷物和不能确定的块茎制成的谷物酒,并不是中文对应的啤酒。”古人酿酒分为谷物酒(beer),果酒(wine),和蜂蜜酒(mead)三种。后两者原料本身含有单糖,可直接由酵母发酵成酒精,而谷物酒则需将原料中的淀粉糖化,再进行发酵。由于“beer”的中文翻译单一,大多人将其直接翻译成啤酒。严谨的说法,研究团队在桥头遗址发现的,其实是谷物酒。
义乌是一座被群山环抱的城市,北、东、南三面绵延着龙门山脉、会稽山脉、大盘山脉和仙霞岭余脉,自古以来就有酿酒的传统。自南宋以来,浙江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迅速,义乌地方酒业更为兴盛。
谈及谷物酒,就不禁让人联想到义乌极富盛名的丹溪红曲酒。元代以前,人们多把红曲用作食物,朱丹溪是早期发现红曲药用价值的人。1327年,朱丹溪在《本草衍义补遗》中总结民风习俗,倡导以红曲黄酒来养生,丹溪红曲酒由此诞生。
作为古老黄酒的创新一脉,色调鲜亮的丹溪红曲酒代表着义乌传统酒文化,亦是中国酒史上的一抹亮色。时至今日,朱丹溪后人仍旧沿用其方法,仅用红曲、有机香糯米和水为原料,从春育曲种、分层起糟、续糟、蒸酒到封坛,严格遵循14道传统手工工序,坚持一年只酿一次酒。
丹溪红曲酒的产地位于义乌市赤岸镇,当地雨热同季,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土壤条件特别适宜酿酒所需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因此酿出的红曲酒香味醇厚绵长。再加之丹溪红曲酒用的是米曲,不同于其他黄酒主产地用所用的麦曲,因此“有其清、无其涩”。而红曲本作为天然的着色剂,琥珀色的酒液完全来自红曲本身的发酵,时间越久颜色越深。也因为这样,丹溪红曲酒是黄酒中较早通过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
丹溪红曲酒酿造完成后需窖藏至少五年,才能出酒。而丹溪1327系列,更是足年储藏15年以上。15年的时间,红曲原酒在坛内二次发酵,酒体不断醇熟,微量元素不断富集,赋予了丹溪红曲酒琥珀亮丽,醇香浓郁,愉悦畅饮,醒酒短暂之特点。
丹溪红曲酒酿造技艺是我国古代早期米酒酢技艺的典型代表和完整遗存形态,更是古法红曲酿酒技艺的“活化石”。同时,上山文化遗址新考古发现更是将义乌的酿酒史推至9000年前。
丹溪红曲酒凭其鲜明的地方酿造特色,早已成为我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在的丹溪红曲酒,在近700年的历史沉淀中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22代后人的守护下拥有了新时代更深厚的意义,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义乌的酒文化更是国人对文化的自信,对传承的坚守。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