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随着经济复苏,白酒板块的主线是全年景气度向上,渠道反馈整体动销好于预期,经销商信心改善明显。然而,三年的滞销与蛰伏,使得当前的白酒社会库存高企,动销压力也非常大,此时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1、回顾之前的观点,这次调整跟上一轮限制“三公”消费不一样,水池消失与水位下降的区别,这次是水池还在,但水位整体降低,修复可期。考虑感染周期,现有库存可以消化一年,得等到2024年春节(今年底)消化,2023年,厂家还得交税过日子,得适当压货,大概率2024年底、2025年春节档去库存结束,市场重回良性增长。
2、个显而易见,感染速度大超预期,一个月走完西方半年。恰逢旺季,去库存从品牌需求刚性的五粮液开始。上一轮也是这样,茅台先去库存,接着是后续品牌用三五年的时间完成,最后连再难的开发品都完成了去库存。这一轮茅台无虞,那就五粮液先开始,后面的耐心等候。
3、行业“分化”一直存在并且还会继续,去库存是有“节奏的”,是各品牌相互竞争下的“动态”过程,如果进一步以全国化和区域化为细分市场的维度去观察(其实多数时候也是价位),每个细分市场的“头部”都率先完成了去库存。全国化品牌,五粮液全国化深度最深,区域品牌也一样,头部去库存肯定优先,这个逻辑符合常识,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消费者,我也会这么选。分化的背后,还有品牌,比如一些过热的,在“排队”等待去库存,批价是重要的观察指标,目前有不少仍然只能说是“企稳”,“回升”还在艰难爬坡,这取决于今年的需求,也取决于品牌本身对“业绩”的要求。
4、第二个显而易见,不少品牌方表现出了“克制”,并不追求表面数字的高增长。正如去年11月17日所说,“此刻正值企业做明年规划,要降的是量”“降价包括变相促销并不能实现弯道超车”。细思量,为何如此?经历了上一轮周期之后的酒企,尤其是头部名酒企业,开始实质意义上的“扩队伍,控终端”,翻开历史,汾酒、老窖这些企业在上一轮调整之后都开启了人员的大幅扩招,企业变得更加务实和理性的背后,是对市场更具掌控的能力,尽管仍然面对税收和增长的压力。当然,“疫情”散去的“及时”,也是一个“运气”,但是,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吕思勉先生说过一句话,“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人力”。
5、去库存的速度超过预期,对应的时间线全部前移,回归常态(今年是超常态)。在常态化竞争的白酒市场,品牌集中化、消费升级、酱酒在消费端势能扩张仍然会继续,茅台仍然不能提价,但经此一“疫”,3000元价位被反复夯实,留下的次高端价位空间,更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各凭本事,茅台自己也在积极图谋,有所斩获。
6、有些企业毫无疑问已经展现出了非常好的趋势,这背后,是它们在2015-2020年这一轮周期中,战略上和组织上精准努力,从100多成功跨越到300-500元价位,甚至挑战800-1000元价位。
7、商家经过这一个旺季,现金流开始缓解,背后是行业整体的“价盘”开始趋稳。12月29日曾有阐述:价格的背后,是商家的现金流问题。买酒的消费者应该深有体会,卖酒的我们,也算是可以在查窜货查低价的事情上稍稍有点喘息之机。
8、本轮调整与上一轮还有个差异:这一轮的基数更高。以五粮液为例,已经实际意义上吨量连续多年历史新高,毫无波折。复归常态,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行业整体增长无非来自“量”与“价”,量已如此,价的驱动依靠消费力的增长,依靠“需求>供给”,供给相信大家都看在眼里,需求会怎样?
9、竞争仍然十分激烈,增长并不是唾手可得,分化仍然会继续,疫情散去,不代表竞争散去从而迎来“量价齐升”的“普惠式”增长。但如果关注长期,拥有优质产能、老品牌和优秀执行力的公司,坐拥一个消费力持续增长的市场,优秀的商业模式,又有什么理由不乐观呢?
来源:微酒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