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才能滋润文化的土壤,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彰显出作品的内在本真。探索人类文明之火的源头,7000年前的仰韶先民用那“蔚然壮观”的彩陶,妙笔生花,描绘出灿烂亮丽的文明霞彩,创造出鲜活生动的仰韶文化,成为华夏文明之邦的滥觞。
循着“发现仰韶”的足迹,2021年,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把7000年前遥远的历史变成立体生动的、具体可触摸的文明。就此策划开展“百年仰韶”系列栏目,从彩陶器皿、彩陶纹饰、仰韶故事三个角度重识仰韶,通过解读仰韶彩陶的闪光点,探索华夏民族的文明轨迹,寻找最 早的“中国”。
约阪泉之战后,炎黄二帝所在的部落实现了联盟,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之后各大部族纷纷迁移到了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融入了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部落联盟之中,形成了“天下之中”的华夏民族。
因此,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已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识。而著名考古学家许顺湛先生在《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中提出,仰韶文化时代即炎黄二帝时代。将考古学与黄帝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比对,可以发现诸多相互印证之处。仰韶文化与黄帝时代、黄帝部族存在密切联系,并非巧合,而是历史的客观存在。
黄帝之前是仰韶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缔造了中华文明。她把中华大地串联起来,把中华历史串联起来,把中华民族和遍布世界的每一个中华女儿连成一个整体。黄河是我们的根,5000年前,黄帝同样是追寻着前人的脚步,从黄河岸边的黄河土地上走来。
黄帝之前是仰韶。
1921年,考古学家首次在河南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村附近发现了7000年前先民活动的遗迹。按照考古惯例,此文化遗址被命名为仰韶文化遗址。
7000年前,当中华文明还在微茫的晨曦中时,仰韶文明已在地平线上出现。原始的粮谷,古老的农耕,聚集的村落,会使用火,会用火烧制陶器,并把简单的字符和图案印制在陶器上。
在仰韶时期留下来的数万件的陶器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多件同一种风格的舞蹈纹彩陶盆,彩陶盆的内部盆壁上有一组或多组舞蹈人物纹,每组5人,手拉手联翩起舞。人们推测这可能是先民们用绘画的形式在表示手臂的舞动……但他们的手中有酒,酒装在那些红色的陶器中。
酿酒文明璀璨盛放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黄帝有陶正”,那陶正是干什么的呢?
术业有专攻,历史上有名姓记载的个陶正叫宁封,《史记》说:“黄帝命宁封为陶正”。黄帝专门派了宁封子和昆吾两位臣工,管理陶器制作。当时制造了鼎、觚形杯、壶、罐、盆、盘、缸、瓶、钵、碗、陶鼓等各种陶器,工艺精美,现在看起来还是非常可爱,有很多也用来做酒杯。传说,有一个很神奇的人,到陶器烧制厂中做烧火的工作,他用一种后来被称为赭石的天然矿石,磨成粉末,制成棕色、红色或灰黑色的颜料,在原本没有图案的泥陶坯上画出花纹或图案,把涂彩的泥陶坯放到火窑中烧制,他能熟练地控制火窑的温度,随着温度不同,烧出不同颜色的陶器,看上去好像是陶器能发出五色光彩,于是精美的彩绘陶器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之后,这位奇人把这个技术教给了宁封子。
后来在《列仙传》中开始有宁封子,开始学习烧制陶器的故事:“宁封子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识火自烧”,这个故事中有一个重要的表达,就是烧制陶器时“能出五色烟”,这种工艺烧制出来的产品,是彩陶。并且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黄帝诸多的发明创造中,最为人们称道和熟悉的是“艺五种”一事。“五种”,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发达了,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我们知道古代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是酿酒原料和酿酒容器。有了富余的粮食,这为酒的酿造提供了首要的条件。自此,由彩陶文化衍生出的酿酒文明在黄帝时代璀璨盛放。
火中有陶,陶中有酒
黄河,由西到东,蜿蜒5646公里后,直通大海,把中国北方大地串联成一个整体,构建了一条空间的横轴。仰韶文化始于7000年前,绵延两千余年,描绘了中国之前的中国,催生了炎黄二帝,缔造了一条时间的纵轴。纵轴和横轴一起构成了华夏民族历史的长空和成长的坐标,坐标之内是冉冉升起的红日,一望无际的农田,熊熊燃烧的烈火,烈火赤炼的彩陶,彩陶上的舞者和彩陶内的美酒。
美酒给华夏民族,给中国带来了成长的快乐。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早已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这种美酒一直持续至今。在今天的黄河,依然美酒飘香,美酒的文化更是恣意生长、精彩纷呈。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最早发现仰韶文明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附近,仰韶人依然采用陶器发酵,用陶锅烧酒、用陶器储酒,用陶杯饮酒,并将自己所酿制的美酒命名为仰韶。黄河水奔腾不息,仰韶人酿酒不止,他们是炎黄的子孙,传承了始自于7000年前仰韶时期的快乐,崇拜自然,敬畏自然。